行的道理

內容來源:卷十六    演講
隸屬章節:演講\中華民國二十八年

 

 

——中華民國二十八年三月十五日在中央訓練團黨政訓練班講——

要旨
        一、行的哲學為唯一的人生哲學。
        二、過去所行不發生效果的原因,由於未認清力行的真諦,因而沒有信心,沒有耐心和決心。
        三、「行」的本義是什麼?行就是人生。——要效法天行健自強不息。
        四、行與動的區別——動並不就是行,動是臨時的、偶然的、他發的。行是經常的、必然的、自發的。——動有善有惡,行則無不善。——行是繼續不斷的,動是隨作隨止的。
        五、真正的「行」是天地間自然之理,是人生本然的天性,有目的、有軌道、有系統。
        六、行的哲學無分於動靜,行是恆久的,不輟的,宇宙皆為行之範圍。
        七、「行」為「性」之表,與生俱來——人之生也為行而生,我們亦要為「生」而行。
        八、行的目的,在增進人類生活、群眾生命、民族生存、國民生計。
  九、「力行」就是革命。
  十、革命的動機在救人,革命的本務在行仁。
  十一、行的要素是「智仁勇」——行的精神就是真純專一,貫徹到底,處危若安,履險如夷,這就是革命的精神。
  十二、行的原動力是「誠」,行的表現在創造、在進取、在建設、在完成三民主義的革命。——行的極致就是殺身成仁,舍生取義。
  十三、要應用科學的方法,注重「行」的四大要件: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P.142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           (1)必須有起點。——要找到著手之點,登高自卑,行遠自邇,不可越級開始,要從基層做起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 (2)必須有順序。——定計劃,定步驟,認清時間環境與事件內容,在事先確實準備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 (3)必須有目的。——朝著正大光明的目標與確定的目的做去,不達不止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 (4)必須是經常的。——革命力行只是平平實實的行為,用不著別出心裁的方法,與投機取巧的企圖。
        十四、革命成功必須要有做無名英雄的志氣,冒險犯難,視作平常,茹苦含辛,行所無事,尤其要不間斷,不中輟,立志有恆。
        十五、篤信 總理行易知難的學說,從力行中去求得真知。——「能知必能行」與「不行不能知」的意義,唯有篤行纔是力行,唯能力行纔無所謂難事。
        十六、祗要我們立定決心,抱著熱誠,照著我們信仰去力行,則抗戰必勝,建國必成,亦必容易達到我們革命的使命!
本文
    我在民國二十一年有一篇「自述研究革命哲學經過階段」的講演,其中有兩段重要的話:(一)是說明致知在於力行,我說:「宇宙間除物質以外還有精神,承認精神的存在,便承認心意的存在,有心意便有良知,不過有了良知要能致,如何致良知,即是行,即所謂實現良知,如此所謂良知,纔不致於落空,纔不會流於空疏的唯心論者和機械的唯物論者。」(二)說明行的哲學與革命關係的重要,我說:「古今來宇宙之間,只有一個行字纔能創造一切,所以我們的哲學,唯認知難行易為唯一的人生哲學,簡言之,唯認行的哲學,為唯一的人生哲學。所以我們要完成國民革命,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,只有實行 總理知難行易的學說。」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P.143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自從我提出「行的哲學」這一個名詞以來,自從我提倡力行為革命者必循的途徑以來,我們同志中間確實已受到多少影響,我們力行的精神提高了,不論在部隊裏,在學校裏,在政治方面和社會方面,都漸漸改變了從前沈滯不進的狀態,打破了徬徨煩悶的心理,大家一齊起來去力行,這本來是我提倡「行的哲學」的本意。可是我留心觀察我們「行」的結果,實在不能使人滿意,大概說起來,不外有幾種現象,一種是祗是行而沒有認清楚我們為什麼要行以及我們怎樣的去行,結果成為古人所說的「冥行」;另一種是進行非常勇銳,開始非常積極,但是受不起挫折,經不起困難,遇到不通的時候,不是說環境太壞,就是怪他人不好,於是激昂一些的便與人鬧意見生磨擦,和平一些的便因此灰心,結果弄到本題拋荒而生出無謂的枝節,不然就根本沮喪,流於消極,成為其進銳者其退速。更有一種則是看見人家動起來了,以為我們唯有以動制動,跟著也動起來,專為應付一時的方便,而忘卻我們本來的立場和目的,我考究這種種現象之所由發生,不能不說是我們同志沒有認識力行的真諦,沒有認清什麼是「行」的意義和性質。因而沒有決心沒有信心,更沒有耐心的緣故。
    照我個人從實際經驗中所得,我以為我們第一步要分清楚「行」和「動」的區別。我們中國的文字因為是單音字,所以一切名詞多半是兩個字連起來,譬如現在我們常常說的「行動」一個名詞,實際這祗是「行」字,這個「行」字所包含的意義,要比普通所說的「動」廣博得多,我們簡直可以說「行」就是「人生」。通常往往將「行動」二字和「思維」相對立,或是和「言論」相對立,其實廣義的講,所謂「思維」和「言論」,祗是「行」的過程,原是包括在「行」的範圍以內,而並不是列於「行」以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P.144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外的。人生自少至老,在宇宙中間,沒有一天可脫離「行」的範圍,可以說人是在「行」的中間成長,
由「行」的中間而充實了人格,而提高了人格,一切聖賢英傑,革命志士,因為能有目的有決心的去行,所以能達到他們的志願,完成最高尚的人格。我們要認識「行」的真諦,最好從易經上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」一句話上去體察。因為宇宙間最顯著的現象,亦即是宇宙萬象所由構成的就無過於天體之運行,易經上的注文說:「天行一日一周而明日又一周,非至健者不能,君子法之,以自強不息」,這裏所謂健,就是歷久不磨,經常不變的意思,最剛強也最持久,而且是最貫徹圓滿,吾人取法於天體的運行,就自然奮發興起,黽勉不輟,明白了人生在宇宙間的地位和價值,而行乎其所不得不行,這樣就必然做到至誠專一,態度極自然,而步驟極堅定的地步,一天天的向前進取,這就是中庸所說的「至誠無息,不息則久」,宇宙人類所以能永遠生存,能不斷進步,全賴有此。
    因此我們可以明白,「行」與「動」是不同的。「動」並不就是「行」,而「行」則可包括某種的「動」在內。行是經常的,動是臨時的;行是必然的,動是偶然的;行是自發的,動則多半是他發的;行是應乎天理順乎人情的,動是激於外力偶然突發的。所以就本體言「行」較之於「動」更自然,更平易,就其結果和價值來說:動有善有惡,而行則無不善。行是繼續不斷的,動是隨作隨止的,拿一個譬喻來說:「行」譬如川流不息的現象,孔子所謂「逝者如斯夫,不舍晝夜」,最足以闡明力行不輟的意義,「動」則好比以石激水,將石子投下去了,水就激動起來,擊得猛烈的時候,水勢跳躍,「可使過顙」,其勢是很洶湧的,可是過一下子,這種他力因抵力而消失了,就可以停止下來,所以動是臨時的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P.145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最近更新於 2014-08-28